-
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解放战争中赢取民心
本讲内容要点:中国共产党干事业最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领导政治首先要领导好最大的政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在于我们党紧紧抓住了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而汇聚了最磅礴的民心和民力。 要取得解放战争胜利,除了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必胜信心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赢得民心、汇聚民力,从而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这就必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从实践来看,我们党凭借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成功运用各种政策和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解决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争取农民。从1946年开始,各地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到1949年上半年,解放区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完毕,近1亿农民分到了土地。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党还在解放区和根据地广泛建立民主政权,使得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翻了身。 第二,保护和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民族资产阶级是党“在一定时期中和一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夺取全国政权
本讲内容要点: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领导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始终善于抓住中心工作,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革命时期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斗争,就是打仗。政治领导力聚焦最大的政治,军事领导力就是聚焦革命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国共内战尘埃落定后,“中共为什么能夺取全国政权”成了各界长期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国民党为什么没有把军事实力的优势转换成战场的胜势?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事的能力大大优于国民党。 内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细心观察国民党军事战略的长处和弱点,从解放军作战成功或受挫的实践中,总结指导克敌致胜的有效办法。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以来,人民解放军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对这些经验及时地作了系统、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十条内容是党对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从事武装斗争
-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塑造政党能力
本讲内容要点:解放战争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向背。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国共两党政党能力的强弱。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特别是抗战的锻炼磨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日益成熟。这种成熟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坚强的、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和团结的领导团队;二是形成了富有组织纪律性、战斗力顽强的党的队伍。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规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七大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具有很高威望的、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领导集体,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趋于正确和科学的可靠保证。除了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袖团队,我们党还有一支善打硬仗的军事将领团队。他们独当一面,善于运用大兵团进行机动作战的出色指挥力,为
-
新中国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本讲内容要点:共产党人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但是离建立独立、统一、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目标还很遥远。新中国怎么去建立?四大基本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的形成和确立,表明新中国架构真正地建立起来。实践证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形成和确立。1949年1月1日,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用农夫和蛇的故事做比喻,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根本的历史经验,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未来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在纪念建党28周年之际,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表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的进一步确认。“人民代表大会”由“苏维埃”翻译过来,苏维埃就是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的意思。所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的政体早已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个重要的核心载体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来选举产生国家机构。第一届人大召开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最高权力机构,此时的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
-
为何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伟大胜利
本讲内容要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们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基本建立的。从1949年到1956年,整体上讲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可以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因此,我们也把这段历史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了完整的表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这样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里所说的一个“相当长”,内部设想的时间是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国家工业化,“三改”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的时候,重点实际上是放在“三改”上。 今天我们怎么去评价由新民主主义
-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本讲内容要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社会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它不充分,是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的。而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应该说,这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依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特征的概括,通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情况的简要分析,就不难得出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国家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这么一种判断。在政权形态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在经济制度上,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既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也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在农村,保留富农经济,农民对土地具有所有权。这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当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是相吻合的。既然如此,也可以说新中国
-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
本讲内容要点:召开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新中国的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上,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会期短暂,但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一,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第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重新恢复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第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第五,提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六,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七,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解决了一批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成果,比如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恢复成立了中央纪委并决定陈云同志兼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性可与遵义会议相提并论
本讲内容要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三个历史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实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正是因为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才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性转变和历史性转折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那三个历史性转变,构成不了党的历史性转折,结束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有的人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当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历史地看,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确实可以与遵义会议相提并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大踏步走向了改革开放,开始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显著的变化。通过几十年的艰苦不懈的努力,我们向富起来、强起来迈出了关键步伐。我国已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在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天重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回顾40多年前这次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给我们一个鲜明的启示: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将改革开
-
伟大长征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本讲内容要点:长征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问大家,谁使得长征胜利的呢?明确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设想的。 (1)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长征行程漫漫,没有坚定的信仰是走不下这条路的。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15天用于打仗,200多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出发时,中央红军8.6万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到4位战士壮烈牺牲,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长征途中,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而他们的年龄平均不到30岁。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才能过雪山、过草地,过腊子口,用脚板走下长征路。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长征行程远,中央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加上红十五军团、红二、红六军团、四方面军,整个部队共行程六万五千里。长征历时长,从1934年10月离开江西于都,到1936年10月三军会师,长达两年时间
-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本讲内容要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对新中国发展史非常关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他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明确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个重要论断,是我们研究这段党的历史的根本指导。所以对于1956年到1978年,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全面地看待。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曲折。同时探索过程当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也不能忽视。这些成果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